2013 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

发布日期:
2013-08-23
出处:
药品评价 2013年第10卷第11期
摘要:

近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这可能与中国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更显著、饮食结构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有关。预混胰岛素能同时提供基础和餐时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兼顾整体血糖的控制。因此,多数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预混胰岛素是适当的选择之一。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恶化,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残存的β细胞功能。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注射(基础+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使用预混胰岛素,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就预混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各种治疗方案达成共识——《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共识的执笔专家为刘超、时立新、赵志刚。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混胰岛素分类、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自我血糖监测、预混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及需要注意的情况。(点击可查看大图)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501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495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496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497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498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499

 

http://webres.medlive.cn/upload/000/150/500

 


展开

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阅读免费指南
发送到邮箱

收藏

分享

评论
提交评论
蔡楚彪
2016.02.18
回复
林风
2014.11.30
回复
监测血糖时间点与调整胰岛素用量的血糖时间点有出入?
/ 没有更多了 /
上传者信息
Lex666
于2014-01-14上传
编者信息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学会于1980年成立,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和历届主任委员的主持下,坚持学会宗旨,团结全国广大内分泌工作者,认真执行学会的各项制度,为促进中国广大内分泌工作者加强与国际内分泌学界的交流,普及和推广内分泌学的基础和实验技术、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培养内分泌学人才等方面均做出了显著成绩。

置顶